《趣话吉林》之116: “中国水电之母” ——丰满水电站
从吉林市东南驱车24公里,向前方望去,两座大坝横亘在松花江上,“一库双坝”景象映入眼帘。
新建丰满水电站水库大坝高95米,长1080米。2019年5月正式承担挡水任务。同年9月20日,首台机组完成了全部调试顺利投入运行。这从根本上消除了老坝的安全隐患,更好地服务东北地区新能源消纳和送出,助力松花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而有80年历史的丰满水电站原大坝,在左右岸各保留一部分。这是中国目前运行时间最长的水电站,登上过人民币、邮票、粮票等,历经了东北沦陷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和新中国成立,被誉为“中国水电之母”,既是日本帝国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水电沧桑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史料记载:1936年11月1日,日本侵略者炮制了《满洲产业开发五年计划现地案》,指令伪“满洲国”五年内修建亚洲第一高坝,号称“亚洲第一大工程”的“松花江水力发电所”。企图通过修建水力发电所等计划,把东北变为他们赖以生存和进行侵略战争的物资供应地。 1937年1月,伪满水利电气建设局在伪新京(今长春)成立,并着手勘测小风门(“小丰门”,后称“小丰满”)两山之间和松花江一带的地形地貌。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同年9月丰满大坝开始动工修建。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伪急于发电支援战争,大坝浇筑质量低劣,蜂窝孔洞坝体严重漏水。1941年12月,丰满大坝及发电所第一期工程竣工。最高水位标高为266米,总储水量为125亿立方米.1942年5月15日,丰满水利发电站举行发电仪式。中国最大的人工湖——松花湖也由此形成。
1948年3月8日,国民党东北剿总向吉林守军下达了蒋介石“撤退前必须彻底炸毁小丰满堤坝和发电厂全部设备”的手谕。幸亏值班班长张文彬和工人的及时保护,国民党的阴谋才没能得逞。翌日,历尽磨难的电站回归于人民的手中。
新中国成立后,丰满水电站建设被列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1950年,薄弱坝体有倾覆危险。5月抢建工作开始。员工们奋战75昼夜,在汛期前完成浇注混凝土,强度是伪满时期的2.3倍,成功抵御了当年的特大洪水。1953 年4 月 27 日,中国第一台 7.25 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丰满电厂投入运行,大型水电机组建设全面展开。1960年完成一期工程,共安装8台机组,装机容量55.25万千瓦,真正成为我国最早建成的大型水电站,也是名副其实的亚洲最大水电站。在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两方面,丰满电厂占东北电力系统的一半以上,担负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军工产品生产的主要供电任务。
2007年10月,我国第一座展示中国水电历史的主题博物馆——吉林丰满水电博物馆在丰满发电厂落成,集中展示了以丰满发电厂为代表的中国水电事业发展历程。
在离丰满发电厂2公里处孟家东山有3条100多米长、6米宽、4米深的天然沟壑,掩埋着日军占领时期修筑丰满水电站的劳工尸骨,达万具之多,因此称"万人坑"。劳工大部分是日伪在1937年至1941年从关内各地抓骗而来的青壮年,总数约有11万人。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繁重劳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被迫害致死的劳工,全部被扔到孟家东山沟壑里。1964年,在此地建立了劳工纪念碑。1971年,在此地建吉林市劳工纪念馆。现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吉林省国防教育基地””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
作者简介:
李侠,首批“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黄氏满族民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吉林省优秀民间艺术家。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化工学院、青年力量商学院等院校客座教授。吉林市社科研究员、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吉林市档案史料征集员。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剪纸委员会首任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会员。已出版《剪纸话吉林》《吉林民间传统手工艺》等25部著作。
吉林省社区老年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
作者:李侠
总监:张丽
执行主编:刘美琴
编辑:杨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