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日本的十大国宝,个个价值连城
泱泱中华五千年,国宝文物岂千万?列强趁弱欺华夏,文明古物劫掠无限!世界文物之多之最,当属中华!近代以来列强入侵,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海外,其中得到中国国宝最多的,也还是深谙中国文化的日本人!流落日本的中国文物,当之是数不胜数,其中不乏国宝级。细数这些“身在异邦”的中华宝物,当属下列十项......
流落日本的十大国宝NO.1:乐器《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唐代,镶嵌乐器,御用宝物,唐代流出,日本宫内厅正仓院北院藏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是不折不扣的神品,琵琶一般都是四弦,而这个是传世唯一一个五弦的琵琶,确切而言这件乐器和四弦琵琶并不是同一种乐器,四弦琵琶是“曲项”而这件五弦琵琶是“直项”,即琴轸和相以及琴面处在同一平面上。
此种五弦琵琶现已失传,但在敦煌壁画上经常可以看到飞天弹奏此种乐器。在这一件存世的五弦琵琶上,唐代的螺钿镶嵌技巧在此琵琶上发挥到了极致,表现了大唐盛世的繁华。这件乐器是日本圣武天皇的收藏,他死后,将生前用过的宝物进献给了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一千多年无人惊扰,仓库里面留下了不知道多少奇珍异宝,光是极品乐器就有四五件之多,而这件是其中的第一名品。
流落日本的十大国宝NO.2:黑釉建盏《曜变天目茶碗》
《曜变天目茶碗》,南宋,茶碗,传世孤品,宋元时期流出,日本东京静嘉堂美术馆藏
这种曜变天目碗据说有3只,流传到日本之后,立马就都成了王公贵族争相追捧的宝物,其中一只被织田信长所得,毁于本能寺之变,剩下一只是德川家康传下来的秘宝,后来被三代将军家光赐给了春日局。这个碗在明治年间被三菱总裁岩崎小弥太所得,但是他说,这是天下的名器,不是我配用的,所以一生都没用它喝过茶。
流落日本的十大国宝NO.3:《汉倭奴国王金印》
《汉倭奴国王金印》,东汉,赐封印玺,边长2.3厘米,通高2.2厘米,日本出土,日本福冈市博物馆藏
《汉倭奴国王金印》的宝贵还在于其历史价值。金印上铭刻的“汉”字右下角是个“火”字。一般所见“汉”字右半部是连写的。那么“汉”字右下角刻划成“火”字是偶然的吗?查阅日本出版的汉字图录《朝华字鉴》,没有发现同样的写法。但日本几家博物馆收藏的铜印中有这个字;上海博物馆藏的“汉匈奴破虏长”、“汉归义氐佰长”印,它们上面也刻有这个字。这几个印章在“汉”字右半部的中间都是隔断的。为什么要隔断呢?就是要使“火”字出现在印章上。为什么要出现“火”字呢?东汉一成立就认为自己是火德之国。
流落日本的十大国宝NO.4:宋人李氏画《潇湘卧游图》
《潇湘卧游图》,宋代,李氏,纸本水墨,手卷,横404厘米,纵30.3厘米,近代流出,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这幅画是乾隆皇帝最喜爱的山水画,整幅长卷淡墨皴染一气呵成,不施勾勒,不露笔痕。大片的留白,朦胧的山水,山色空蒙,水到天际,大气磅礴,让观者一时笔法墨意尽忘,完全沉浸在画家营造出来的那片广阔的境界之中,恍惚有神游天外的感觉,完全就是个神品。当年这幅画的价值甚至在《溪山行旅图》和《富春山居图》之上,清末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所得。1923年东京大地震,菊池家仓库着火,老头子冒着生命危险,从里面把最珍贵的《潇湘卧游图》和《寒食帖》抢救出来,于是两幅长卷上都留有一点火痕,现在后者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流落日本的十大国宝NO.5:唐摹王羲之行草《丧乱贴》
唐摹王羲之《丧乱贴》,东晋/唐代,王羲之,手卷,纵28.7厘米,横58.4厘米,日本宫内厅藏
《丧乱帖》与《二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合称《丧乱帖》或《丧乱三帖》,是王羲之著名法帖之一。传世为唐人摹王羲之尺牍,行草书,硬黄响拓,双钩廓填,白麻纸墨迹。其中《丧乱帖》8行62字,《二谢帖》5行36字,《得示帖》4行32字。“丧乱三帖”是王书中的精品,笔法变化莫测。唐太宗所谓的“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反直”在此帖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丧乱三帖》早年流入日本,与当时日本国派出“遣唐使”的历史事件相关。“遣唐使”之史实盛于公元630年,止于公元894年,其间派遣大使、副大使、执节使、判官以及画师、医师、僧人、留学生等各类有身份有技能者,总计二十批五千余人,往来长达二百六十多年。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唐代僧人鉴真应邀东渡时。不过从时间上看,虽不致相悖,但缺乏确切可信的依据。自从《丧乱帖》流至日本之后,未见诸著录。1892年,任驻日钦使随员的清代书法家杨守敬在日本搜访古籍图书时发现。后经重新描摹勾勒,于1893年编入《邻苏园帖》一书。
流落日本的十大国宝NO.6:牧溪法师画《观音猿鹤图》
《观音猿鹤图》,南宋,法常,绢本设色,立轴,每幅纵173.9厘米,横98.8厘米,宋元时期流出,日本
《观音猿鹤图》画法兼工带写。该图于南宋淳祜元年(1241年),由日本派来中国学佛法的圣一国师带回,是法常的可信真迹。该套图是著名的禅门公案图,这除了观音之外,猿鹤的含义根本无从得知,特别是那只母猿,怀抱幼崽,情同人类,却又茫然直视,不知何解,仿佛画家用画笔画出了一幅充满禅机的问卷让世人回答。
流落日本的十大国宝NO.7:青铜器《猛虎食人卣》
《猛虎食人卣》,商代晚期,青铜器,通高35.7厘米,近代流出,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藏
《猛虎食人卣》表面大部分呈黑色,局部留有很薄的绿锈,它和许多出土于湖南的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一样,纹饰繁缛,以人兽为主题,表现怪异的思想。和许多出土于湖南的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一样,该物纹饰繁缛,以人兽为主题,表现怪异的思想。这件作品究竟是要表现老虎吃人的凶猛,还是人兽和谐的天人合一,历来说法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商代青铜器中很少有比这件更奇异复杂的了。
流落日本的十大国宝NO.8:宋人绘《无准师范像》
《无准师范像》,南宋/1238年,纵124.8厘米,横55.2厘米,宋1241年流出,日本京都东福寺
《无准师范像》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祖师像类最为精美的作品,是不可多得的祖师肖像画精品之一。该像是应日本僧人圆尔辨圆之请请画工绘制的肖像画作品,此像1238年作成,1241年由无准师范的嗣法弟子圆尔辨圆带回日本,成为嗣法的信物和象征。尤其嗣法弟子不断来到日本创建寺院,弘传禅法,使此件作品更具有了禅法大兴的象征意义,《无准师范像》在后世日本禅僧中的地位和意义可以想象。
流落日本的十大国宝NO.9:南宋李迪画《红白芙蓉图》
《红白芙蓉图》,宋代,李迪,绢本设色,各纵25.2厘米,横26.0厘米,1860年后流出,日本东京国
《红白芙蓉图》被认为是南宋院体花鸟画的最高水平之作。画面色彩较厚,晕染采用出没骨画的技巧,过渡自然,表现出芙蓉花瓣形态及色彩细微的变化特征。细腻而透明的色彩,体现出富丽、鲜润的特点。线描的技法也细致入微,叶脉上那种毛茸茸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线描具有五代黄筌一派画风的精神。两图相比,红芙蓉对花的整体把握及构图都更好一些。
这两幅画,一幅为红芙蓉,一幅为白芙蓉。两幅都在画面的左上部题款:“庆元丁巳岁李迪画”,可知是北宋末南宋初期的画家李迪的作品。丁巳年为1197年,根据夏文彦的《图绘宝鉴》,李迪于宣和年间在画院奉职,但从现存的李迪的作品来看,恐怕其时代要晚得多,如果把李迪进画院的时间以20岁算起,那么画这幅画时就快近百岁了,所以研究者们认为《图绘宝鉴》记载有误,李迪应是南宋初期的画家。李迪擅长描绘花、鸟、以及动物,本画为李迪现存作品中的最高杰作。由于两幅均题有落款庆元丁巳岁李迪画,可知为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的作品。
流落日本的十大国宝NO.10:西魏《菩萨处胎经》五帖
《菩萨处胎经》,西魏/550年,陶仵虎,纸本墨迹,手卷,规格不详,日本京都知恩院藏
《菩萨处胎经》作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陶仵虎写造,字大如豆,书法为北碑一派,笔意自如,全无石刻方拙之态,其超凡入圣之处,实有不可思议之妙。唐代流出至日本,现藏于日本京都知恩院。该经书由竺佛念于姚秦弘始年间(399-416年)译出,同时他还翻译了《菩萨璎珞经》、《十住断结经》、《出曜经》、《中阴经》,共五部,被誉为苻姚时期之译经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