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游记:万古奇绝紫微洞
作者:阎君梅
到过巢湖市的人自会明白,巢湖市有两大风景区近来相当火爆,一个是银屏山风景区;一个是紫微洞风景区。两个风景区一南一北,象一个挑夫的两个聚宝盆。可现代媒体有个怪现象,喜欢“穿在链子上都是宝”的介绍方式,珍珠和玛瑙串在一起,珠中有瑙,瑙中有珠,珠瑙不分。甚或以珠代瑙,以瑙代珠。我曾经在网上查找过相关的资料,就给我留下了这种印象。介绍银屏山把紫微洞捎上了,介绍紫微洞又把银屏山和王乔洞挂着,让人迷惑不解,从心里乱了套。其实,银屏山和紫微洞根本不沾边,王乔洞是紫微洞风景区的一个景点,它们是各有千秋的三个相互独立的溶洞,谁也挨不着谁。三个洞有不同的观赏价值。银屏山洞口上方的崖壁上生长着一株白牡丹,年逾千年;王乔洞有619尊摩崖石刻佛像没头没脸;紫微洞地球历史的断层对接的沧桑感,都会激起观者的感情波澜。其中的紫微洞,更有万古奇绝之谜。
正当九月金秋时,我和我的夫君还有我们共同的朋友杨部长一同驱车前往风光秀丽的紫薇洞风景区。绵延五华里的山路曲径通幽,一片静谧,道路两旁青草杂树,密密实实地张开臂膀迎上来打着招呼。紫薇洞又称双井洞,有"江北第一大洞"的美誉。顾名思义,该洞未开发之前,有一大一小两个天然井状入口,故而得名。96年开发,取名为紫薇洞。至于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我事先做过调查,民间有两种不同说法:
一说是此山曾经有一个道家修行的场所,叫做“紫微道观”,后来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了一个虚名。开发双井洞,就借用了这个名字,多少有些“名气”理念作祟。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未开发前,每到冬天,山上都会有大团紫色的祥云飘移不散,使山色紫微迷朦,民间把这座山称作紫微山,故而取了山的名。我倒觉得两说兼有。双井洞冬暖夏凉,冬天洞内的暖气经由洞口缓缓上升,通过阳光的照射、辐射,形成紫微之色是完全可能的。现代科学有种判定山体是否有溶洞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看其冬天是否有雾气环绕。北京平谷县的石花洞就是一位教师根据这一现象发现的。总之“双井洞”更古老,更自然;紫微洞更美好,更人文。
到了紫微洞,可不是洞口大开迎接你的到来。它更象白居易《琵琶行》里的诗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人,风情又含蓄。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徽派”建筑。这座建筑白砖黛瓦,飞檐翘角,带有动物浮雕的瓦当和动物雕塑的座吻,很漂亮。门楣和门框上的一副楹联更是吸引人。上联是:“紫气腾盈纵横十里生秀色”;下联是:“微风荡漾经纬万方蔚雅怀”。横批是:“紫微洞天”。让人体会出作者的文化内涵和襟怀气魄。就是这副对联提醒你,紫微洞到了。
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在建筑的背面找到了洞口,开始了3000米神秘探索。这是一座廓道型的洞穴,象所有的溶洞一样,也有一段“引洞”,没有什么景观。只有股股凉气透骨沁心。由于这座溶洞有两个天井,客观上起到了空气流通的作用,洞内的空气较之没有天井的银屏山、王乔洞要新鲜得多。我们阔步向前,心怀忐忑地期待着奇景的出现。突然,眼前一片开阔,一个奇特的洞型出现在我面前,上窄下宽,线条圆润大厅似的,洞壁细工打磨过一样光滑。导游小姐故作神秘地让我们集中到一起,然后不慌不忙转过身去,用手电在洞壁上画圆,顿时耳边一片唏嘘声,我惊诧得差点叫出了声。一个直径有1.8米倒下的钟乳石横切面和洞壁镶嵌在一起。浑然一体,天衣无缝,象大师在岩石上作画。电光掠过,银星闪闪,洁白无暇,宛如一尊巨大的“和氏璧”。夫君更是惊叹不已,说:“这可是老寿星,镇洞之宝。”导游介绍说,这个洞有“三奇”、“四绝”,这就是洞中的第一绝——迎宾锣鼓。她指着细细的纹路告诉我们,这是它的年龄,和树木的年轮一样,科学家考证过,它的确是一位老寿星,仅算它倒下的年龄就有1.8亿年了。一触目就惊心,让我防不胜防。它远远超出了我所期待的想象,让我于惊诧中回不过神来。1.8亿年?中生代,和恐龙共舞的时代。那时的黑龙江和西藏的一部分地区还在海水之下呢。我们人类充其量才有200万年的历史。是什么力量使它轰然倒下?它又在山崖下埋没了多少年?我从记忆的知识里搜索着、推算着:中生代过后是新生代的到来。新生代按照地质记年法又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第四纪也称冰期纪,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陆地上升,再后来气候转暖,许多动物从水里爬上了陆地——再往后,人类产生了。莫非是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结果?那一次造山运动,可谓盛况空前,海陆山川河流发生了大崩溃大逆转大改变。基本形成了今天的地质面貌。粗粗一算吓了一跳,如果推算没有错,它应该沉睡了7000万年了。而它的另一半在哪里呢?是岁月的河水把它消磨殆尽了?还是“从此天涯两离离”?真是一个令人震颤和伤感的迷啊!面对这位“岁月老者”,我忽然产生了一个古怪的想法,觉得它要是面镜子该有多好,最好是一面哈哈镜,在它的面前,我会高兴地接受人类渺小的现实,从而敬重一切生灵和石头,哪怕它很弱很小。
敲响迎宾锣鼓,就进入了紫微洞的主洞,从这里开始,绵延1500多米,几乎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大自然的神功鬼斧,硅酸盐的神秘造化,形成了形态各异、姿态万千的物象。有石葡萄、石褶裙、石针、石笋,还有一些酷似传神色彩的写意雕塑的钟乳石,如犀牛望月、海豚戏水、大鹏展翅、葫芦寿星、猴子捞月、仙人对弈等。
紫微洞有10大洞天,36主景,72辅景。其中包括“三奇”和“四绝”。不过对此我有自己的看法。 比方说“三奇”,为铁索寒桥、双井开天、地下长河。其实,有点游历经历的人都知道“三奇”之中最少有两奇不足为奇。先说铁索寒桥,不过是人为拉起的铁索链铺了木板的小桥,不足5米长,1.5米宽。横沟也不过2米深。不知何许井中人物就把他拍案称奇了;再说双井开天,去过张家界的人,恐怕没有不知道“七天洞”的,顾名思义,所谓七天就是“七井开天”的意思,也就是说,进得洞中,有七个可以看到天空的出口,我有些不明白,双井称奇那么七井又如何?还有地下长河,无水不成洞,溶洞伴有地下河那是很自然的事,桂林的冠岩的地下河就可略见一斑。没有什么可称奇的。如果非要称奇,就是它流入巢湖。紫微洞是典型的地下河型洞穴,地下河流曲折悠长,奥妙诡谲,洞中匿洞,洞洞相通,河水通过岩洞,直达巢湖。直到现在,遇到丰水年洞内依然一片汪洋,洞壁的光滑就是柔水克石,上亿年冲蚀的结果。这算不算一绝呢?所以我把它归于一绝。“四绝”,也有待推敲。宣传彩页上介绍为天沟、天板、天漕、玉螺帐、石鹅管和天外飞瀑。我怎么数怎么是六绝。说实话,以我的见识,我只认同另一绝为龙脊大峡谷,不知是不是天沟、天板、天漕的统称。我认可“三绝”,而这三绝足以“绝”到“拍案惊奇”,所以我才称其为“奇绝”。
我的眼界有限,但去过一些地方,也游过几个溶洞。因为这个缘故,我总是不由自主相互比较。在我看来,天下最美的溶洞要算桂林的芦笛岩和七星岩,它们是那么晶莹剔透,玲珑可爱,散发着珠光宝气的光芒,就象两个价值连城的珠宝箱。最粗犷的溶洞是北京平谷县的石花洞,那是一个金色的洞,皇家风范,天然的宫殿,所有的景物都是大个的,很有气魄。而紫微洞介于两者之间,有着典型的地理过渡性质。钟乳石的颜色是灰色的,不是很多。也不算丰富。但它有历史的厚重感,置身其中,就像一步跨入了几亿年前,宇宙洪荒,沧海桑田,海陆变迁。这是别处无法比拟的魅力。
其实,紫微洞完全可以分为三段欣赏,陆路可分为两段,即纯溶岩段和半溶岩段,水路算一段。龙脊大峡谷就是半溶岩段,居于该洞的中偏后段。纯溶岩段走过来,几乎拐了一个60度的角就进入了龙脊大峡谷。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故事,它属于自然,无人作答。两种属于不同地质年代,完全不同性质的山体在这里相遇了、拥抱了、链接了。“A”字型的链接有20到30米高。,1000多米长。一面是喀斯特地貌,一面却不是。一面上星罗棋布布满了黑色的磷矿石,象拔出来的木楔子,咔咔作响,一面依然宁静地塑造自己的钟乳石作品。那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刻,那是自然按照自己的定律重新整合的结果。那一刻,既是毁灭也是创造;是结束也是开始;是死亡也是新生。我们三人不说话,就这样静静地走、静静地看、静静地思考着。人类是自然的孩子,如同我们之于父母,生命的存在纯粹是偶然的,很渺小,很脆弱,我们属于自然,我们有死亡也有新生,只是以不同的形式!
紫微洞的水路没有风景,仅仅是一个出口的通道。我们就这样怀着各自的感慨,结束了难忘的旅程。天高气爽,桂花飘香。夫君拉着我的手晃了一下,深情地问我:“怎么样?有何感想?”我掉头问杨部长:“你呢?”杨部长双手叉腰仿佛第一次发现世界的新鲜,颇有感慨地说:“好好活着吧。”我告诉他和夫君:“我也是这么想的。”
归来一个月,我为紫微洞的奇绝几尽倾倒,没有一天不想到它,它成了我对自然力的一种崇拜,一种改变思维方式的情结,让我从失去父亲的极度痛苦中走了出来。(本文由 葛新先生 推荐)
最忆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