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简史:吴国是如何从“东南小国”崛起为“春秋五霸”?
吴国是春秋后期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是“春秋五霸”之一。
吴国位于我国东南部的江南地区和环太湖地区,其核心地区包括今天的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北部的广大地区,也是我国今天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
吴国原本只是一个小国,十分贫穷落后。吴王寿梦时期,吴国注意向中原诸侯国进行学习,吴国才逐渐强盛起来。吴王阖闾和吴王夫差时期,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齐国、晋国等老牌诸侯大国,又打败了新兴的诸侯大国越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然而,吴国却由于吴王夫差的骄傲自满和养虎为患,给予了越国可乘之机。最终,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灭亡。
吴国对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了多个历史“第一”。吴国的军事家孙武曾经创作了《孙子兵法》,这是世界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部军事著作;吴王夫差时期,吴国人曾经开凿了运河邗沟,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也是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和重要组成部分;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曾经下令建立海军,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支海军,被认为是我国海军的起源。
吴国对江南地区和环太湖地区的发展和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成为该地区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今天,这一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最发达、最富裕的地区。因此,吴国对于江南地区和环太湖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实际上是长江下游地区崛起的起点。
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吴国的历史吧!
一.建立
吴国起源于姬姓,它的始祖名叫太伯,是周朝的宗室。
周太王古公亶父一共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其中,季历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文王姬昌。
姬昌十分聪明好学,得到了周太王的宠爱。于是,周太王决定传位给姬昌。由于要传位给姬昌,周太王决定传位给第三子季历。
不过,当时的继承传统是传位给长子。太伯和仲雍知道父亲的烦恼,就借着为父亲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了江南,定居在梅里(今江苏无锡新吴区梅村街道),并建立了“勾吴”小国。
太伯和仲雍励精图治,接受当地的习俗,主动融入当地的社会和文化。并且,他们还把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生产经验带到江南,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江南地区的众多小部落纷纷归顺勾吴。至此,勾吴渐渐稳定下来了。
太伯和仲雍将江南地区传统的文化习俗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习俗结合起来,促进了两地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对长江下游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至此,“江南文明”正式诞生了。
太伯去世以后,由于他没有儿子,他的弟弟仲雍即位。后来,仲雍去世,勾吴先后经历了第三位国君季简、第四位国君叔达、第五位国君周章。
周章在位时期,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打败了纣王,灭亡了商朝。随后,周武王开始推行分封制,把全国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族、外戚、功臣等人。
不久,周武王派人找到周章,正式把勾吴册封给周章,封号为“吴”,这就是吴国。
值得一提的是,周武王还把周章的弟弟虞仲册封在夏都故址,封在虞国,包括今天的夏县、平陆一带。
至此,吴国正式建立了!
二.崛起
周章去世以后,吴国先后经历了第六位国君熊遂、第七位国君柯相、第八位国君强鸠夷、第九位国君余桥疑吾、第十位国君柯卢、第十一位国君周繇、第十二位国君屈羽、第十三位国君夷吾、第十四位国君禽处、第十五位国君转、第十六位国君颇高、第十七位国君句卑、第十八位国君去齐。
值得一提的是,吴国第十三位国君夷吾时期,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随后,周平王被诸侯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了东周,至此,春秋时期正式开始。
再值得一提的是,吴国第十七位国君句卑时期,公元前655年,吴国的“兄弟国”虞国由于贪图晋国的财物,被晋献公灭掉,并留下了“假道伐虢”的典故。
吴国前十八位国君期间,吴国始终都是一个没有任何名气的小国。由于吴国在这一时期确实没有事可讲,所以,我就一笔带过了。
这时候,诸侯国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周王室日益衰落,天下格局已经被诸侯国所控制。春秋时期,天下诸侯国纷纷进行争霸战争,郑国、齐国、宋国、楚国、秦国、晋国等诸侯国纷纷卷入其中,并涌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霸主,也逐渐形成了晋国、楚国共同称霸的格局。
当时,晋国经历了连年的战争,消耗了众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兵力。因此,晋国急需要一个“打手”来帮助自己四处征战。并且,为了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制衡楚国,晋国急需要找一个诸侯国,从楚国的另一个方向牵制楚国。
于是,晋国就选中了国力不是很强、却与楚国有着一定矛盾的小国——吴国。随后,晋国开始把扶持吴国作为自己的战略性决策。
此时的吴国,仅仅控制着太湖流域,人口稀少,地域狭小,贫穷落后,其国力并不是很强。并且,吴国长期远离中原地区,处于中原文明之外,并没有多少名气,甚至说,大多数诸侯国都不知道有这么个诸侯国。因此,富国强兵和争霸中原已经成为当时吴国的发展趋势。
公元前586年,吴国国君去齐去世,他的儿子、吴国第十九位国君寿梦即位。
后来,寿梦自称为王,这就是吴王寿梦。至此,吴王寿梦成为了吴国第一位称王的国君。
吴王寿梦是一个伟大的国君,对吴国历史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即位以后,深感吴国的贫穷落后,决定带领吴国走上一条富国强兵的道路。至此,吴国的强国之路正式开始了。
公元前585年,也就是吴王寿梦即位的第二年,吴王寿梦亲自前往洛邑,去朝见刚刚登基的周简王。这是吴国自从建国以来第一次朝见周天子,也是第一次出使中原。至此,拉开了吴国崛起的序幕。
吴王寿梦在出使中原的过程中,还在沿途访问了不少诸侯国,从它们那里学习先进的制度、文化、生产技术。至此,成为了吴国富国强兵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回到吴国以后,吴王寿梦正式在吴国推行他的改革措施。他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发展生产,扩充军队,继续向中原诸侯国进行学习。并且,公元前569年,吴王寿梦任命狐庸为国相,执掌国政。至此,吴国逐渐强盛起来了,奠定了吴国霸业的基础。
公元前584年,楚国大夫申公巫臣怨恨楚国将军子反,而投靠了晋国,得到了晋景公的重用。随后,申公巫臣请求出使吴国,受到了吴王寿梦的宠爱,就留在了吴国。
在申公巫臣的帮助下,吴王寿梦进一步推行了改革。申公巫臣让吴国和晋国通好,换取晋国的支持;申公巫臣带领晋国的30辆战车到吴国,帮助吴国训练车兵,并送给吴国15辆战车;申公巫臣让晋国送给吴国大量的弓弩手,并教吴军射箭;申公巫臣让自己的儿子狐庸留在吴国,担任吴国的外交官。
吴王寿梦的措施让吴国的国力大大增强,奠定了吴国崛起和霸业的基础,吴国逐渐成为响当当的东南大国。
不过,由于吴国得到了晋国的扶持和帮助,吴国在崛起之初一直处于“半独立”状态,其军事和外交都受到晋国的控制。因此,吴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充当晋国的“打手”。
随后,吴王寿梦开始了疯狂的对外扩张。公元前584年,吴王寿梦攻打郯国(今山东郯城),逼迫郯国与吴国讲和。随后,吴国开始进攻巢国(今安徽巢湖)、徐国(都城在今江苏泗洪)、州来(今安徽凤台)等诸侯国。至此,吴国更加强大。
随后,吴国开始与南方的头号大国和霸主楚国进行作战。
公元前581年,吴国攻打楚国,打败了楚国将军子反,这是吴国与楚国的第一场战争,拉开了吴国与楚国之间战争的序幕。
公元前570年,楚共王派子重率军攻打吴国。楚军攻克了鸠兹(今安徽芜湖附近)一直打到横山(今安徽马鞍山博望区)。随后,楚国将军邓廖率军偷袭吴国,却被吴军偷袭,邓廖被俘虏。紧接着,吴军攻打楚国,占领驾地(今安徽无为襄安镇),子重抑郁而终。至此,吴国名声大噪。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吴国的影响力和威望,吴王寿梦不断与中原诸侯国进行会盟。
公元前576年,吴国与晋国、齐国、鲁国、宋国、卫国、郑国在钟离(今安徽凤阳板桥镇古城村)会盟,这是吴国第一次参加与中原诸侯之间的会盟。
公元前568年,吴国与晋国、鲁国、宋国、陈国、卫国、郑国、齐国在戚地(今河南濮阳戚城公园)进行会盟;公元前563年,吴国与晋国、鲁国、宋国、卫国、曹国、齐国在柤地(今江苏邳州附近)进行会盟。至此,吴国的威望和影响力越来越高。
吴王寿梦最疼爱第四子季札,打算把王位传给季札。但是,他又害怕对不起他的其他三个儿子。于是,他决定让四个儿子将王位兄终弟及。
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去世,他的长子吴遏即位,这就是吴王诸樊。
吴王诸樊即位后,吴国继续对外作战。公元前560年,吴军在皋舟(今安徽巢湖附近)打败了楚军,俘虏了楚国的公子宜谷。公元前548年,楚国攻打舒鸠(今安徽舒城),吴国救援舒鸠,结果,吴军被楚军打得大败,随后,楚国灭亡舒鸠。
不久,公元前548年,吴王诸樊率军攻打楚国的附庸国巢国(今安徽巢湖),被巢国人牛臣射杀。随后,他的二弟吴王余祭即位。
吴王余祭在位期间,吴国和楚国战争不断。吴国曾经占领了棘、栎、麻三座城池。楚国也曾经反击吴国两次,一次打到雩娄(今河南固始),一次在干溪(今安徽亳州附近)被吴军击败。
也就在吴王余祭时期,吴国与越国的矛盾开始激化起来。公元前544年,吴王余祭攻打越国,却被越国的俘虏杀死。这是吴国和越国自从吴王寿梦以后的第一场大规模战争。
随后,吴王余祭的三弟吴王夷昧即位。公元前527年,吴王夷昧去世,他打算把王位传给他的四弟延陵季子季札,这也是他父亲吴王寿梦的遗命,却被季札拒绝。
于是,吴王余祭决定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州于,这就是吴王僚。
吴王僚在位期间,吴国继续与楚国作战。公元前525年,吴王僚派公子光率军攻打楚国,公子光先败后胜,打败了楚国。公元前519年,吴王僚派公子光在鸡父(今河南固始附近)打败了楚国,并趁势北伐,打败了陈国和蔡国。公元前518年,吴王僚派公子光攻打楚国,夺取了楚国的居巢和钟离。
公子光是吴王诸樊的儿子,是一个十足的野心家。他认为祖父吴王寿梦打算用兄终弟及的办法传位给四叔季札。后来,季札不愿意接受王位,那么王位就应该传位给自己,而不是堂弟吴王僚。于是,公子光决定谋杀吴王僚,夺取王位。
公元前522年,楚国大臣伍子胥逃到了吴国,受到了公子光的厚待和礼遇。随后,伍子胥把刺客专诸介绍给了公子光。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公子光开始策划了谋杀吴王僚的计划。
公元前515年,吴王僚趁楚平王驾崩的机会,派他的弟弟公子掩余、公子烛庸率军包围了楚国的六(今安徽六安)、潜(今湖北潜江),并派季札出使晋国,以换取晋国的支持。
这时候,公子光和伍子胥认为吴王僚的心腹都不在吴国,觉得自己的机会已经到来,就决定刺杀吴王僚。
公元前515年的一天,公子光把士兵埋伏起来,并邀请吴王僚到自己家赴宴。随后,公子光发现到处都是吴王僚的卫兵,不好下手,就让专诸去刺杀吴王僚。
专诸把匕首藏在烤鱼的肚子里,假装去上菜,呈现给吴王僚。当专诸把烤鱼献给吴王僚的时候,立即从烤鱼肚子里取出匕首,把吴王僚杀死。紧接着,专诸立即被吴王僚的卫兵杀死。
随后,公子光即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吴王阖闾了。
从公元前586年吴王寿梦即位到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即位,在这71年的时间里,吴国改变了原本贫穷落后的状况,逐渐强盛起来了。并且,它还多次与南方头号诸侯大国和霸主楚国进行叫板,并保持着胜多败少的局面。
然而,直到这个时候,吴国仍然只是晋国的“附庸”和“打手”,只不过是晋国用来制衡楚国的“棋子”,其军事和外交都要受到晋国的控制。
不过,从吴王阖闾即位以后,吴国逐渐改变了被晋国控制的局面,并开始了它逐鹿中原、一鸣惊人的霸业之路。
至此,吴国进入到了称霸阶段!
三.争霸
吴王阖闾即位后,根据吴王寿梦打下的国力基础,重用了伍子胥、孙武等名臣和名将,开始了吴国的扩张和争霸的步伐。至此,吴国进入到了鼎盛阶段。
吴王阖闾即位以后,为了争霸和发展的需要,立即把都城从梅里(今江苏无锡新吴区梅村街道)迁到了姑苏(今江苏苏州姑苏区)。并且,他还摆脱晋国的控制,提高了吴国的地位和威望。
之后,吴国暂时放缓了与楚国的争霸战争,开始了疯狂的对外扩张,来扩充实力。不久,吴国灭亡了邗国(今江苏扬州市区一带);公元前512年,吴国打败了钟吾国(今江苏宿迁市区、江苏新沂一带),占领了钟吾国的都城司吾(今江苏新沂马陵山镇新宅村);同年,吴国灭亡了徐国(都城在今江苏泗洪)。
经过一系列的扩张战争,吴国控制了泗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占领了今天苏中和苏北的广大地区。
至此,吴国的国力迅速增强,迅速赶上并超过了中原地区的老牌诸侯大国,一跃成为了当时的头号强国。
随着国力的迅速增强,吴王阖闾开始与中原老牌诸侯大国进行了激烈的争霸战争。于是,他决定把战争的矛头重新对准了楚国。从公元前512年开始,吴王阖闾一直都把楚国作为自己的主要征战目标。
之后,吴国和楚国不断爆发战争,吴国几乎取得了在吴楚争霸过程中所有的胜利。至此,吴国给予楚国以沉重打击。
很快,吴国又给予了楚国以致命性打击。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以救援蔡国为理由,由自己亲自率领,让孙武、伍子胥为统帅,率领3万大军,从楚国东北部攻入楚国。
很快,3万吴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遇到了楚国大将沈尹戌率领的20万大军。结果,吴国依靠自己惊人的战斗力和灵活机动的战术,迅速击败了20万大军,给予楚国主力以毁灭性打击。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柏举之战”。
柏举之战是春秋时期的一场影响诸侯国格局的重要战役,也是我国古代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场战役中,吴国总共投入了3万大军,楚国总共投入了20万大军。最终,吴国大获全胜,楚国则是一败涂地,楚军迅速土崩瓦解。至此,曾经雄霸天下的楚国面临着灭亡的局面。
同时,柏举之战成为了南方诸侯格局的转折点,深刻影响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争霸的格局。从此,楚国彻底丧失了南方头号强国和南方霸主的地位。吴国开始后来居上,成为了南方的头号强国和南方霸主。至此,柏举之战让吴王阖闾跻身于“春秋五霸”之一。
柏举之战以后,吴军乘胜进军,直接占领了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几乎将楚国灭亡。
吴国占领郢都的事件,开创了春秋战国时期占领大国都城的先例,郢都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被攻占的大国都城。
柏举之战以后,孙武回到了吴国,开始隐居起来,并写下了《孙子兵法》,这是世界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部军事著作。孙武被人们尊称为“孙子”,被誉为“兵圣”。
打败楚国以后,吴国开始把争霸的矛头对准位于它南面的越国。至此,吴国与越国进入到了长达20多年的争霸战争。
越国位于吴国的南面,都城在会稽(今浙江绍兴),控制着今天浙江北部和中部的地区。虽然,吴国和越国是邻国关系,除了吴王余祭征讨越国以外,吴国和越国之间也基本上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但是,吴国和越国一直处于剑拔弩张的紧张状态。
等到吴国彻底打败楚国以后,吴王阖闾开始了征服越国的战争和步伐。
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去世,他的儿子勾践即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越王勾践了。
吴王阖闾得知越王允常去世的消息,认为这是一个进攻越国的好机会。于是,他决定亲自率军进攻越国。
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在槜李(在今浙江嘉兴境内)爆发了一场大战,吴王阖闾不仅没有取得胜利,反而一败涂地,他本人也被越军射成重伤。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槜李之战”。
槜李之战成为了吴国和越国进行的第一场大规模的争霸战争,拉开了吴国和越国争霸的序幕。
吴王阖闾重伤以后,立即率领残部逃回姑苏。紧接着,他就重伤身亡了。随后,他的儿子夫差即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也是吴国历史上第二十五位国君吴王夫差了。
吴王夫差即位后,为了给父亲吴王阖闾报仇雪恨,开始励精图治,扩张军备,抓紧训练军队,使得刚刚在槜李之战中兵败的吴国迅速恢复了国力,并更加强大。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亲自率军进攻越国,越王勾践亲自率军迎战吴军。双方在夫椒(今太湖洞庭山)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夫椒之战”。
结果,越军一败涂地,越王勾践率领5千残兵退守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境内)。随后,吴军乘胜进军,迅速占领了越国的都城会稽。于是,越王勾践迫于吴军的压力,只好派大臣文种向吴国求和。
对于越王勾践的求和,伍子胥强烈反对,并要求吴王夫差立即发兵,彻底灭亡越国。然而,吴王夫差并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建议,接受了越王勾践的议和,允许越国向吴国称臣。至此,夫椒之战以吴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夫椒之战是继槜李之战以后吴国和越国之间爆发的第二场大规模的争霸战争。这场战役再一次确立和稳固了吴国的霸权和南方头号大国的地位,标志着吴国的国力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此,吴国的势力开始扩张到浙江中部和南部的地区。不过,这场战役也为后来吴国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不久,越王勾践带着王后和大臣范蠡前往姑苏,成为了吴王夫差的奴仆。
越王勾践到达姑苏以后,受到了吴王夫差巨大的屈辱和奴役。吴王夫差让越王勾践居住在吴王阖闾坟墓前的石屋里,负责给自己喂马。吴王夫差每次坐车出去的时候,越王勾践都要亲自给吴王夫差拉马和驾车。
即使是这样,越王勾践也并没有反抗吴王夫差,吴王夫差认为越王勾践真的臣服于自己了,就决定把越王勾践放回越国。公元前492年,吴王夫差把越王勾践送回了越国。
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以后,深感在吴国受到的屈辱和苦难。于是,他在自己居住的房屋里放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一尝苦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在吴国遇到的苦难和屈辱。并且,他还睡在柴草上,用来激励自己发奋图强的意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卧薪尝胆”的由来。
随后,越王勾践开始励精图治,增强越国的国力。他重用文种和范蠡,重视人才;发展生产,提高越国的生产力;鼓励生育,恢复越国的人口;他让王后带头养蚕织布,用来鼓励越国人积极从事生产的活动;他下令扩充军队,训练新军,提高越军的战斗力。至此,越国的国力迅速得到了恢复,并正在悄悄的赶超吴国。
并且,为了损耗吴国的国力,越王勾践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将美女西施献给了吴王夫差,让吴王夫差沉迷于酒色之中,导致吴国朝政的混乱;他派人高价收购了吴国的粮食,导致吴国出现了大饥荒;他联合吴王夫差的宠臣伯嚭,一起陷害忠臣伍子胥,导致吴王夫差开始疏远伍子胥。至此,吴国渐渐衰落了。
打败越国以后,吴王夫差决定把争霸的矛头对准另一个老牌诸侯大国、“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
为了打败齐国,吴王夫差曾经下令开凿了我国古代最早的运河、京杭大运河的前身——邗沟,用来把吴军运送到齐国附近。并且,为了从海上进攻齐国,吴王夫差还下令建立了海军,这是我国古代第一支海军,成为了我国古代海军的开端。
公元前486年,艾陵之战爆发,吴国在艾陵(今山东济南莱芜区)大败齐国,一举消灭了10万齐军。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再一次打败了齐国。至此,齐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艾陵之战是吴国历史上又一场重要的争霸战争。它标志着吴国在中原地区的霸权正式建立。从此,吴国不仅仅是南方的霸主和头号强国,也是中原地区的霸主和头号强国了。同时,艾陵之战将吴国的威望和国力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标志着吴国进入到了巅峰时刻。
艾陵之战以后,吴国的疆域从原来仅仅局限于今天的苏南、浙北的地区,扩张到了江苏全省、浙江北部、安徽南部、山东南部的广大地区。此时,除了吴国原来的“老大哥”晋国,其他诸侯国已经不是吴国的对手了。
但是,艾陵之战也是吴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使得吴国穷兵黩武,耗费了吴国大量的财力、物力、兵力、人力,导致了吴国的衰落。并且,艾陵之战使得吴国彻底丧失了灭亡越国的良机,成为继夫椒之战以后吴国灭亡的又一个隐患。
并且,公元前484年,越王勾践还联合吴王夫差的宠臣伯嚭,引诱吴王夫差杀死了伍子胥。从此,伯嚭掌控了吴国的朝政。至此,吴国陷入了奸臣当道的局面。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在黄池举行会盟,临行前,吴王夫差为了彰显吴国的国力和军力,带走了吴国所有的精锐。然而,就在此时,越王勾践却趁机率军讨伐吴国,并攻入了吴国境内。从此,吴国的寿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至此,吴国进入到了衰亡阶段。
四.衰亡
吴王夫差正在黄池举行会盟,得知越国攻入吴国的消息以后,吴王夫差只能被迫让晋定公当上盟主,自己率军救援吴国。
吴军远道而来,体力疲惫,士气不振。然而,越军却是经历常年的训练,士气旺盛,战斗力惊人,并且,越军还以逸待劳。因此,吴军被越军打得一败涂地。
随后,吴王夫差迫于越军的压力,只能派人向越王勾践求和。这时候,越王勾践觉得灭亡吴国的时机还没有到来,就接受了吴王夫差的求和,就率军回了越国。
从这场战役开始,吴国和越国的“和平”状态被彻底打破,从此,越国对吴国进入了长达9年的灭国战争。至此,吴国已经陷入了倒计时。
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再一次出兵攻打吴国,并在笠泽(今江苏苏州吴江区)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役,结果,吴军被越军打得一败涂地。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笠泽之战”。
笠泽之战是吴国和越国之间槜李之战、夫椒之战、姑苏之战以后第四场大规模的战争。从此,吴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彻底沦为了弱国。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已经做好了灭亡吴国的一切准备,决定彻底灭亡吴国。不久,越军全力进攻吴国,并大获全胜,吴军被越军打得一败涂地。
随后,越军乘胜进军,包围了姑苏,并将姑苏包围了两年。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在羞愧中拔剑自杀。紧接着,越王勾践迅速占领了姑苏。随后,越王勾践立即下令杀死了对自己有过巨大帮助的吴国奸臣伯嚭。
至此,吴国灭亡。